記錄者:陳建彰師兄
一、前行
1. 緣念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的意義:皈投依靠佛菩薩。
2. 唱讚頌
讚頌主要是讓人以快樂的心去學習,世間的音樂容易讓我們心生煩惱,讚頌則是要稱揚佛菩薩的功德,入菩薩行論有個偈子是這樣寫的:「我以海潮音,讚佛功德海,願妙讚歌雲,飄臨彼等前。」在唱讚頌之前也可以試著去觀想資糧田,也就是想像師父、諸佛菩薩在面前,我就唱讚頌來供養給他們。
(1)「向日葵」:向日葵很燦爛、光明;其中黃色象徵著「持戒」。
(2)「覓幽蘭」:這一首是新的讚頌,其中透露出對善知識的渴望。佛菩薩的品行高潔、慈悲有如月光、幽蘭。
3. 講故事:善財童子53懺,不斷的參訪出家人、尋求師長。
二、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
1. 讓我們瞭解到所有的佛法,無論大乘、小乘、顯教、密教,彼此之間都是不相違背的。
2. 廣論告訴我們學佛的道次第,而不是急著去修、馬上想成佛。就好比蓋一棟101大樓,一定要先打地基,照著步驟來才行。
3. 有地圖就可以走到終點嗎?沒辦法。需要有經驗的人帶領我們,我們也要照著他的方式走,絕對走得到。
三、如何契入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學習?
1. 人生的目標是追求離苦得樂。
我們內心當中那些來自於過去生以及週遭的家人、朋友的庸俗概念無法讓我們究竟地解決問題;而聖人他學習了正確的方法,瞭解到每一件事,什麼該做?什麼不該做?
2. 我們常追求內心的平靜,但往往仍舊被三毒(貪、瞋、癡)所擾。佛法透由持戒來調伏煩惱,而它的次第是戒、定、慧。慧是佛法的中心之一,也就是「空正見」;另一個中心是「菩提心」,當兩者都達到圓滿時,就是成佛。智慧和慈悲乍看之下很難同時達到圓滿,但實際上兩者並不衝突。
3. 那我們當下要如何開始呢? 要學習道次第。
(1) 改變生命前要先改變行為;改變行為前要先改變概念(這又稱為「依見導行」),改變概念則需要靠學習。
(2) 我們學習的目的若只為了文憑或是賺錢,那對生命沒有幫助,因此一顆想學的心很重要,也就是要「思惟聞法勝利」(廣論第15頁)、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」(廣論第16頁)、「把我執拿掉」、「把過失拿掉,具足正確的聽聞方式」(廣論第17頁)。
4. 會不會覺得「我已經有廣論和錄音帶了,那我在家自己自修就好了,當個快樂的學佛者」?
(1) 要有老師、好的學習環境、正確的內容。
(2) 需要和同學一起切磋共學,以加速學習的速度。
(3) 遇到問題時,需要有人指點,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學習要有傳承。
四、複習上一週上課內容
1. 上週如華法師來上課。法師的過人之處是他都能用廣論來回答我們所提出的問題。另外,法師也告訴我們:「別人所問的問題,並非只是他一個人的問題,可能是我們大家普遍都有的問題。」
2. 上週廣論進度到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」。要離高舉、離輕蔑、不應作意五處。
如:不可以煩惱相來聽錄音帶。(例:為準備消文而聽錄音帶、或是存有「怎麼師父還不講我要聽的部分?」的念頭。)
五、此次消文進度:斷器三過、具六種想。
1. 17頁 第1行 ~ 17頁 第7行 (又菁師姐)
2. 17頁 第8行~ 17頁 倒數第3行 (馥羽師姐)
3. 17頁 倒數第2行~ 18頁 第2行 (欣玟師姐)
4. 18頁 第3行~ 18頁 第4行 (偉真師姐)
六、 班長、副班長結語
1. 上週如果我是向法師提問的同學,我是用什麼樣的心去問的?
2. 我問的時候是如何看待法師的?
3. 把法師的話當成藥品。
4. 學習者要當「法器」,如同聽話的孩子。
5. 若想學到什麼東西,就要覺得自己是有問題的、起病想。
6. 如何知道有問題?自己一個人獨處時不會發現問題,一定是和別人相處、磨合時發現問題,所以別人是我的如意寶、法鏡。
7. 練習思惟幾個問題: (1) 我有病嗎? (2) 三器從何而來?